核心角色 | 关系网络 | 关键事件链 |
---|---|---|
阿图尔·巴奇斯(饰 年轻人 Young Man) | 道德困境制造者↔邮局顾客 信仰质疑者↔老医生 | 在邮局伪造汇款单测试道德边界→与亚历山大·巴尔迪尼饰演的老医生展开生命伦理辩论→最终在教堂忏悔时打翻烛台引发火灾 |
昂里克·巴兰诺斯基(饰 克日什托夫 Krzysztof) | 计算机教授↔患病儿子帕维尔 理性主义者↔神秘主义者 | 用数学模型预测冰面承重→儿子帕维尔冰面遇险→在教堂质疑上帝时发现蜡烛自动燃烧 |
胡契克·卡勒塔(饰 帕维尔 Pawel) | 科学实验对象↔父亲克日什托夫 天真相↔自然法则 | 参与父亲设计的冰层厚度计算实验→擅自测试冰面承重→坠入冰窟时手表停在死亡时刻 |
玛雅·歌摩劳斯嘉(饰 伊雷娜 Irena) | 婚外情第三者↔已婚男亚努什 道德挣扎者↔生命守护者 | 与达尼尔·奥勒布里斯基饰演的亚努什维持地下情→怀孕后遭遇道德审判→在医院产房目睹新生儿死亡产生信仰危机 |
克里斯提娜·杨达(饰 多萝塔·盖勒 Dorota Geller) | 法律系学生↔妇科医生 生命抉择者↔医疗体制 | 为救植物人丈夫试图堕胎→与克日什托夫·库摩尔饰演的医生博弈→在停尸房发现丈夫死亡时胎儿已三月 |
这部波兰道德寓言剧以电视剧形式展现,十诫故事分别对应现代版圣经戒律。阿图尔·巴奇斯饰演的年轻人将偷窃行为转化为道德实验,其眼中闪烁的怀疑主义光芒令人难忘。玛雅·歌摩劳斯嘉在产房那场戏,颤抖的双手与急促呼吸将信仰崩塌过程具象化,相比她早年《修女艾达》的克制表演更富爆发力。全剧核心矛盾呈现为神性法则与人性弱点的永恒冲突,昂里克·巴兰诺斯基在儿子溺亡后那个似笑非哭的表情,精准演绎了理性主义者的信仰崩塌。
■ 克里斯提娜·杨达在停尸房长镜头中,通过瞳孔缩放控制情绪层次:得知丈夫死亡时瞳孔骤缩2秒,摸到孕肚时缓慢扩散,这种生理反应式表演超越其前作《灰烬与钻石》的程式化演出
■ 波兰方言特征:邮递员念地址时的格但斯克卷舌音、老医生使用克拉科夫语尾升降调、农妇骂街时的西里西亚爆破音
■ 隐藏伏笔:克日什托夫书房始终未打开的圣经、帕维尔遇难冰窟旁被凿断的十字架、多萝塔诊室挂着的1943年华沙起义日历
▸ 喜欢道德困境刻画推荐《暴雨将至》:同样探讨因果循环,但用巴尔干战争替代宗教语境
▸ 克里斯提娜·杨达演技突破作《夜车》:其饰演的列车员在密闭空间展现更极致的微表情控制
■ 正面评价:当昂里克·巴兰诺斯基跪在冰窟前,融化的冰水混着泪水在法令纹沟壑里流淌,这个长达47秒的面部特写堪称表演教科书。胡契克·卡勒塔坠冰时慢镜头里飞扬的围巾,像极了被抽离的灵魂,这种影像隐喻比任何说教都震撼人心。
■ 负面评价:导演怕是得了癫痫式剪辑病,玛雅·歌摩劳斯嘉在产房的血迹特效假得像番茄酱,更别提那个塑料质感的新生儿道具——当死婴滑出产道时,我仿佛看见道具师在镜头外憋笑的倒影。
如果十诫真是上帝所制,它肯定不是为了规诫人类,而是为了让后者知道自己多么无力,注定无从避免犯这些罪过。
陆陆续续看完了《十诫》,我想说,这哪里是一个导演在拍电影,这分明就是一个哲学家(这个标签其实不贴切)在拍摄他的疑问,内容所涉包括宗教、哲学、伦理、道德、法律、情感等种种,我们经常会被导演带入一个进退两难的两难处境,留下的是无尽的思考。
摩西十诫实例化的电影诠释..貌为宗教,实为伦理..违背十诫之罪所带来的人间苦难,感情和法律、义理上无解的难题,基耶斯洛夫斯基经由过程演绎法倾述给了观众..故事都不长,但又都具有极强的代入感.编剧刻意使用了通俗的、非地域化的情节设置,技术上又能调和冷峻的东欧风味,观影多年,仍值得再推荐
第一诫 钦崇一天主在万有之上。第二诫 毋呼天主圣名以发虚誓。第三诫 守瞻礼主日。第四诫 孝敬父母。第五诫 毋杀人。第六诫 毋行邪淫。第七诫 毋偷盗。第八诫 毋妄证。第九诫 毋愿他人妻。第十诫 毋贪他人财物。
#重看#9年后的回望观感更深;极其完整的概念系列电影,每集之间信息勾连丰富,本片与其他作品的互文、注释、指涉,构成完美的、自成一体的基耶式“宇宙”,有极为广阔的解读空间;无休止的焦灼现实,永无结局的道德困境,命运天使的神谕指示,生命中无法言说的神秘伤痕。
【上海电影节展映】2K修复版。第1集《生命无常》:五星;第2集《进退两难》:四星;第3集《黑夜漫游》:三星;第4集《父女迷情》:五星;第5集《切勿杀人》:三星;第6集《爱情短片》:五星;第7集《切勿偷盗》:五星;第8集《心灵之罪》:五星;第9集《婚姻之锁》:两星;第10集《遗产风波》:五星
十集看完,最喜欢十诫之二:勿妄称主名,然后是爱情短片和杀人短片。其余均是四星。还是那句话:这世界本来是如此的崩落,无一样不面目狰狞的活着。
面对这部巨作,还能说什么
特别很是震撼的观影体验(追了六个月才在三个影院看完...)。把摩西十诫和东欧剧变前夕的波兰结合起来,基氏带着观众用上帝视角察看人间百态-这切实其实是件太痛苦的差事,因为没有任何一个角色可以一刀切地判断善恶,好几个故事都是无解...
第一次看是在高三的冬天,快四年以后重看,完全不同的视角。在影像上最喜欢圣诞节的故事,在叙事上最喜欢偷窥的故事,最强烈的叙事是杀人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邮票的故事,结局最震撼的是女儿的故事。千千万万个故事都汇为一句:“就像”其它房子,所有的房子所有的公寓,有些人,如此这般。(8th)
基老很擅长把握细节,比如突然碎了的墨水瓶,总是歪了的画,车子里老合不上的盖子,这些都成了触动我的那一个点。配乐很美,节奏把握精准,故事虽然简单但包含着不可名状的深渊。关于那个“上帝的角色”:上帝不停地与我们擦肩而过,向我们投去一瞥。但他不改变任何。(最后部气势派头大变啊不是一个导演?
#SIFF# 今晚看了一二。惊讶于1988年拍摄的第一集就如此具有前瞻性(就算当时互联网还很初级且根本尚未物联网这个概念)。《十诫》里充满各种艰难的选择,无论是理性vs.信仰,还是第二集里的道德选择。(修复版画质极好,颜色也超正)
如果我没理解错,那医生不就是说了个善意的谎言,希望留下胎儿,用得着弄得这么极重繁重么?好吧,宗教问题总是极重繁重的。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部短片,关于爱情与婚姻、科学与宗教、法律与伦理、正义与人性,每一集都牵涉到进退维谷的人生困局,引人深思,又各有微妙的联系,如片中隔岸观火的神秘路人,故事基调也总是冷峻无比。小我私家最爱的五集是第一诫(蓝墨水瓶)、第四诫、杀人短片、爱情短片和第十诫(邮票与狗)。(9.0/10)
至少有8部,编剧是一流的
看第一集时在2002年,我们像说旧约一样说起这部电影,大家把那些不知道从什么渠道搞到碟从而看全这部戏的师兄师姐当偶像去仰视;看完最后一集是今天,点开豆瓣发现有一万多人看过了。这十年,网络的发达是有多迅猛啊!
小男孩特别很是好看,表演也极为杰出。而最后的死亡真是纯然的命运捉弄,将如此的美好毁灭、如此的无意偶尔与不合理。那个在湖上烤火的军装男人到底象征着什么?
11th BJIFF No.6@天幕新彩云,9.19-9.20,坐了两天,却毫无漫长之感。偏好排序:1>4>6>9>5>3>2>8>7>10。1.如果基耶愿意将每一诫都拉伸扩展,那么十部都可达到蓝白红的水准,如爱情和杀人短片。第九诫已见后面作品的雏形。十个故事相互补充、指涉回响,对爱与死、信仰与道德做了充满自反复调的沉思。2.虽然每集都用了不同的摄影师,但美学气势派头还是极为统一。基氏对蓝白红的偏爱已露端倪。尤其是三色常与流体意象共同出现,如蓝的墨水、红的鲜血、白的牛奶。人物特写极讲究,常与包含复杂光线的广角镜头配合,同一格画面中人物常明暗两分,或借助镜子等折射物,强调人物的疏离感与形象的层次性。3. 反复出现的年轻男子就像《柏林苍穹下》中的天使,穿越一个小我私家间的道德地狱,悲悯见证却无力改变。
十年间每回看《十诫》,最喜欢的短片都会不断变幻——犹如第一诫中的蓝色墨汁,缓缓流淌成了一块隐秘而幽微的成长切片。然而从「十诫」「九诫」到「八诫」,这些年大家又经历了什么呢?或许,就在每一个「十字」之间。大银幕@SIFF2016 @BJIFF2021# 今日「八戒」联想补标
几乎部部都爱。基耶斯洛夫斯基最可爱的时候是他调皮的喜剧时刻,而他的严肃之所以不至于陷入无病呻吟,是因为一个坚实的道德/宗教基底和他不相上下的视听能力——在这个巨作里主要是特写:那些拥有巨大感召力的脸孔和眼睛。发生在一个公寓楼群里,靠神秘人和共同的人物进行连接,此法也延伸到三色里。
#BJIFF2021# 1-5里特别很是喜欢4,尤其是几场人物对话的用光。语言-信件。搬帆船的男孩作为闲笔。短短一场表演课:年长男人-女孩-年轻男孩,已经高效暗示起女主的位置和状态了。
至少有8部,编剧是一流的
看第一集时在2002年,我们像说旧约一样说起这部电影,大家把那些不知道从什么渠道搞到碟从而看全这部戏的师兄师姐当偶像去仰视;看完最后一集是今天,点开豆瓣发现有一万多人看过了。这十年,网络的发达是有多迅猛啊!
12.10.09 电影课看 电影符号分析
小男孩特别很是好看,表演也极为杰出。而最后的死亡真是纯然的命运捉弄,将如此的美好毁灭、如此的无意偶尔与不合理。那个在湖上烤火的军装男人到底象征着什么?
11th BJIFF No.6@天幕新彩云,9.19-9.20,坐了两天,却毫无漫长之感。偏好排序:1>4>6>9>5>3>2>8>7>10。1.如果基耶愿意将每一诫都拉伸扩展,那么十部都可达到蓝白红的水准,如爱情和杀人短片。第九诫已见后面作品的雏形。十个故事相互补充、指涉回响,对爱与死、信仰与道德做了充满自反复调的沉思。2.虽然每集都用了不同的摄影师,但美学气势派头还是极为统一。基氏对蓝白红的偏爱已露端倪。尤其是三色常与流体意象共同出现,如蓝的墨水、红的鲜血、白的牛奶。人物特写极讲究,常与包含复杂光线的广角镜头配合,同一格画面中人物常明暗两分,或借助镜子等折射物,强调人物的疏离感与形象的层次性。3. 反复出现的年轻男子就像《柏林苍穹下》中的天使,穿越一个小我私家间的道德地狱,悲悯见证却无力改变。
断断续续看了三个月,终于把这十部都看完了.基氏对于世界的完美的论文.
十年间每回看《十诫》,最喜欢的短片都会不断变幻——犹如第一诫中的蓝色墨汁,缓缓流淌成了一块隐秘而幽微的成长切片。然而从「十诫」「九诫」到「八诫」,这些年大家又经历了什么呢?或许,就在每一个「十字」之间。大银幕@SIFF2016 @BJIFF2021# 今日「八戒」联想补标
有两到三个确实好,其余今天看一样平常了,标题去掉的话。
几乎部部都爱。基耶斯洛夫斯基最可爱的时候是他调皮的喜剧时刻,而他的严肃之所以不至于陷入无病呻吟,是因为一个坚实的道德/宗教基底和他不相上下的视听能力——在这个巨作里主要是特写:那些拥有巨大感召力的脸孔和眼睛。发生在一个公寓楼群里,靠神秘人和共同的人物进行连接,此法也延伸到三色里。
跌荡放诞起伏,震人心魄,桩桩件件,皆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两天在巨幕厅看完《十诫》,可以预计,如此高强度、高浓度的观影体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再有。在此之前,真的很难想象能有导演如此精湛地动用这样巨大的体量,去透彻地呈现人生各个阶段的至深困惑。基耶让我重新认识到开麦拉可以成为致命的摄魂器(乃至操纵观众的呼吸),认识到宗教与哲学可以成为电影多么深邃深挚的底色。从第一诫起就被死死攥住神经,穿越过无望的婚姻与越界的欲念,在第五诫几近被两场死亡完全碾碎;再经历变态的爱情,扛起历史的重荷,到压轴的第十诫,居然一改极重繁重的基调,转用喜剧的体式格局施展阐发贪欲,实在对这种掌控力心悦诚服。
杀人短片,被杀的镜头与杀人的镜头一样冷酷隔离,基氏电影的最大特点就是疏离感,很难与主人公孕育发生精神上的共鸣,倒是会因为对行动的好奇而有意追问故事发生的年代,那时候的波兰,或者说基氏电影中的波兰,一样在经历蜕变,这些所谓的道德焦虑体目下当今人的各个方面,所以十诫是在某些层面上缓和焦虑。
#BJIFF2021#修复版,地质礼堂两天两场十集近10h,此生独一无二的观影体验,TV剧中的“钻石王冠”,电影中的“圣诫良言”,外星人眼中的"人类奇怪行为大赏"……无论思辨深度或涉及面向均堪称基氏作品集大成者。在上帝悲悯的眼中,人人可悲又皆可原谅。十诫统驭众生,天使凝视人间。同一幢楼的居民,不同的原罪与命运挣扎,单集阐释一个命题,形成互为联系关系的闭合环。华沙是忧伤的,因为一颗蓝色的心脏,历史曾被涂上了血红色。在人心丛林探险,爱与淡漠,欲望与罪孽,错失与遗憾,生死与逃离,和解与救赎,道德法律间的困境,人际相处的亲疏不定……以光影为名,基耶透过生活表象透视众生,铺陈最隐秘微妙最深刻的人生断片,把拼图拼在一起,就是这个让我们爱恨交加的平凡世界——“我们拥有的,比我们没有的重要。我信任你,我爱你。”
正式取代五年的记录保持者Before Sunrise,荣升为我的最爱
第三集,无望的寻觅和触碰不到的尽头。这一集放在整个十诫当中有点另类,反而颇像黑色电影中的硬汉与蛇蝎美人间的情欲拉锯,同时零星地触及到社会的点滴。倒是一个描绘日落之后波兰城市印象的一个范本。
《十诫》虽与《旧约》的诫命有关,却不是两两相对,第一对应第二,第二对应第三……第十对应第一。有时一个故事会包含着几种困境,其中环环相扣,处处悖论,似乎只有上帝亲自才能解开这些死结。在最初的构想里,居住所有角色的大楼会爆炸,杀死所有人,仅余那个不时作为天使出现的有些哀伤的年轻人。
情诫是个标准的peepie我去 杀戒判死刑一点问题没有 严重过誉的影片 波兰就是一个想太多读书少的国家
终于看完!新的十佳!高居第二!诫:敕也,即有劝告和教育之意!本片特别很是细腻真挚克制,可以或许切身感触感染到导演耳提面命和深深体会到穷凶极恶的情怀,细细品味中伴随着质疑,绝望,痛苦,升华,确有灵魂洗礼之效!第一诫 钦崇一天主在万有之上—《生命无常》第二诫 毋呼天主圣名以发虚誓—《进退两难》第三诫 守瞻礼主日—《黑夜漫游》第四诫 孝敬父母—《父女迷情》第五诫 毋杀人—《切勿杀人》第六诫 毋行邪淫—《爱情短片》第七诫 毋偷盗—《切勿偷盗》第八诫 毋妄证—《心灵之罪》第九诫 毋愿他人妻—《婚姻之锁》第十诫 毋贪他人财物—《遗产风波》借用康德一句话: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在主的课堂里,如果说德莱叶是融会贯通旁征博引的资优生,侯麦是痛恨填鸭式教授教养但又被深刻规训的叛逆逃课惯犯,那么基耶就是最深刻领会主的意志但也是最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触类旁通型天才选手。帕索里尼看太少不好评,但有点掀翻讲桌自己上的意思。还差第四诫。
参差不齐的剧集,觉得足够经典也有在戛纳放映且篇幅巨长的缘故原由吧。挺遗憾,借了《圣经》十诫的帽子,每一个故事也都浅尝辄止,走马观花般施展阐发着编剧的小技巧。论构图、调度、表演或剧情,都不算上乘,为啥一看是老斯基的片子就要集体高潮呢?哦对了,老师说过:“基耶斯师长教师可是大师……
Copyright © 2025 - 播度影视【idc.bodu.cc】 - All Rights Reserved - 粤ICP备10215534号-2
观看部分外语对白(如英语、美语、日语、韩语、泰语等)的影视节目对口语发音和口语培训有较好的效果,可以一定程度的训练听力和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