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文的作家男友为了死后的名誉,写完新小说后自杀身亡。而默文掩盖了真相,她早已厌倦在超市里卖水果的乏味生活,拿走了男友的钱,把小说冠以自己的名字投稿,随后和唯一的好友一起前往阳光灿烂的西班牙,但旅行并没像想象中那样让她快乐起来……
苏格兰潮湿阴冷,西班牙艳阳高照,贯穿一致的是镜头前不变的饱和、对比双高的浓烈色调,以及每一帧极具设计感的画面构图。从《捕鼠者》到这一部,拉姆塞至少证清楚明了哪怕走出了苏格兰的comfort zone,她也同样有强大的影像表达力,可以将抖动焦躁而艺术感强烈的画面与人物细腻内心勾连。走进西班牙野外的她,家乡所伴随的沉暗、忧郁、萧瑟一瞬间变成为了奇异乖张、猎奇、冒险的心明白放,而莫顿为这个角色带来了一种冷漠面目面貌下的乖张心理诠释。随着莫顿和拉姆塞的视角,不光是跟角色一块儿身处于这个类公路电影的旅程,也是作者对人物之外、周遭事物的观察迟疑和轻轻触摸,既是Morvern也是拉姆塞的情绪的排列。Lanny与Morvern二人的真诚友谊。无关乎于电影叙事或解读后的现实主义,更多的是拉姆塞惊人而全然不自知的影像才华,将雕琢和抒情融合并行。
所能想象的最懒惰的那类“作者”电影,甚至“空虚”本身也是虚假的,看不到导演调动自身经验;对于有作者表达的作品我一律两星起,但只有“作者”没有“表达”的拉姆塞算不算是像女主角那样假扮“作者”的伪作者呢hhh
当然你可以说,电影里这个女人将男方写的书占为己有是不道德的。但其实这部电影本身就是改编于一个男作者写女人的书,其实这种挪用和改造本身就是在反抗男作者的自我为中心。所以说女人在男人死之后,她的种种无情的回响反映。却又反映了在这个后现代社会亲密关系早就再也不紧密结合,当然也不需要放大自己的悲戚。女人想要糊口生涯下去,从存在主义的角度需要冷漠自我,控制好自己的人生。这本身就是一种超越。
男朋友死后被当作背景提及,完全围绕女主的心理行为去叙事,绕开道德批判,甚至不做批判,只说怎么可以或许自由。而人物因为巧合事件获利未被揭发,让她以为自己真正获得了自由。某种幽灵会伴随她。确实是讲述女性经历的。
目前为止,琳恩·拉姆塞的四部长片作品,影像所呈现出来的气质极具一致性,很有导演独有的气势派头。在她的作品里面,你能体会/感触感染/看到:孤独、迷茫、丧、忧伤、痛苦悲伤、隔阂、破败、脏乱、死亡/自杀、曙光等等。在本作里面,默文·卡拉是幸运的,到最后,她可以去实现自己向往的生活。
8.5/10。女主男朋友自杀,她后来还得知男朋友生前出轨了与她闺蜜睡过。电影讲述了女主不断试图在“释怀过去”和“纠结于过去”间徘徊(其中一大主线是女主踏上公路之旅)。影片运用忧伤而冷冽(后段虽相对于温暖但温暖地克制)的高水平摄影美术、大量手持、松散的叙事结构营造了迷茫混乱的氛围(契合女主心态),但作为角色导向的电影本片角色心理曲线很模糊(也或许是较模糊),扣1分。
无望的爱,无形的日子,无声的呐喊。没有传统意义的叙事线,是因为女主的生活没有能辨析的转折、高潮和始终,像呼吸机上那根孤苦的线。她卑微的日子和格拉斯哥的灰暗是如此匹配,以至于烈日黄土的西班牙让她慌茫。Morton不留余地就释放剧烈情感的脸是个漩涡,她绝口不提的寄养童年,也许就是角色的前传,在此合而为一。
女主角异常冷酷、对任何人和事都无所谓,同时又让人无从考证缘故原由的设定还是很有趣的。但整个故事的走向——伴侣自杀、获得意外之财、公路旅行什么的,总感觉太像迷茫文青想象中会出现的人生了。导致整部电影酷但空虚。
好喜欢这部。“i wrote it for you i love you be brave”令人反胃的男性自恋叙事,一种天经地义的take心理,而默文卡拉眼神空洞地看着遗书,在键盘上打下自己的名字,把叙事的主体take 回去,房间里的尸体像废纸一样在画面边缘,她冷漠地迈过尸体,带着墨镜肢解浴缸里终于露出头具名部的塑料生鲜制品,用一把生锈的铲子举办只有蛆和蚯蚓参加的葬礼,拿着所有的钱带着女好友逃离,她像被释放的野外生物一样自由快乐,不再想回去那个笼子。音质杂燥的磁带机和迷幻的曝光灯,配乐太好了,ont only music is for her,everything is for her(突然有点明白hotelsex之后她立刻离开也许是为了表达一种应激,但还是不太喜欢这段)
我很喜欢这个导演,她将孤寂种在开口与不开口之间,再以心底的难过将其滋养,小心呵护,是的,连孤寂也要我们小心呵护,要守护它成长啊,结果孤寂才是我们的最终伴侣。/ “我叫默文·卡拉。”不断有人问起你的名字,这意味着你处于逃离的过程之中,不断走向陌生,可会走向新生?在逃离时逃避,逃离是逃避的体式格局,但逃避不克不及作为逃离的毕竟。我们始终只有一个名字,局限,或许这也意味着逃避的不可能,人无法逃避自己的名字,人不克不及逃避的不是眼前生活眼前人,人不克不及逃避的是自己。
太完美了 了无遗憾
令人自省的影片、有些复杂。Samantha's best performance、soundtrack is awesome、Pure cinema。
想起反基督者
怎麼徒存形式了呢…不過音樂還是很好聽。
朋得有滋有味 有理有据 fucking triumphant
如果将拉娜当做一个清醒的对照,那么种种迹象表明事情的真相极可能即是默文的男朋友已经抛弃了她而出走,自杀不过是默文逃避现实的疯狂臆想,小说和银行存款本身就属于默文,只是作为佐证臆想的小细节而被篡改,因此电影大部分时间所处在的一种半真空状态便显得尤为合理。
#EIFF# 散场之后脑子里入手下手唱:點先可以沒憂愁/點先可以沒淚流/點先可以自由
在一个时间非连气儿性的素材所组织起的情境中,我们察觉到一种“失神”。对于情绪的抒写,拉姆塞把握住了这个悖论性的表达:人物越是陷进迷茫与缄默沉静,反而越可以或许抵达真正的情绪状态,一如《捕鼠者》中的男孩前往那片窗外的麦田,冲动驱使着这种没有语言和神态被袒露的情绪氛围,在环境中升腾。拉姆塞最大的美德正是在于,不加以任何剖析地,让这些边缘、奇异乖张的“不正常”之人在不言一语的同时毫无保留地展示自己的生命姿态。
我居然只看过导演两部电影…
后劲很强的一个电影,摄影上粗糙得很consistent。特写的运用很厉害。
在一家咖啡店组织的同城活动上面看的。影片节奏很慢,太意识流,很难看进去。最尴尬的是会后的集体评论辩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到后面连存在主义都说出来了。我觉得这片子基本没有评论辩论的意义。
"她伤感,可她伤感什么呢?男朋友的死,为她而写的小说?她像只是为了颓废,忧郁,梦幻,感觉而活着,没有这些,她莫衷一是。当然她需要一个同伴,不过那不是她的好友,而更应该是另外一个她自己。
片尾曲
迷幻药一样的作品,价值观的灭失和西班牙的阳光混搭在一块儿,这整个世界都是迷茫。英式小清新。。。
声音的运用一贯的出色。就是那么大一活人失踪了也没晶哥查询拜访挺离谱的
不知所谓的哀怨与自我救赎,着重点太散乱 表达很模糊。幸而观影过程还算流畅 表演较自然否则会很难以下咽
8.4 自始至终都在借助各种无处安放的意识流拍法来展现卡拉迷茫混乱的精神状态。英国部分清冷凛冽,剪辑凌厉,特写如麻,后半部转换为公路片后的西班牙部分化为浓烈的暖色,画面馥郁炽热但不灼人。
琳恩拉姆塞的电影是否是都可以归纳综合为“一个从不做决定的人有一天做了一个决定”?不拒绝,苟且偷生,润饰藻饰一切,并希望这样的日子会永恒下去,我觉得很多存在主义指涉都挺明显的,不牵强。
闷但慢热。扛下了重负的人不见得要怀有多大的决心才会在分岔路口做出艰难的抉择,也许只是在一次次细碎的逃避累加成为一种习惯之后,也习惯了有意识地自发行走。周围纸醉金迷的喧嚣一遍又一遍凸光鲜明显不知所往处境之下小我私家的孤独,但并不是是与周遭世界相割裂的扞格难入,而是连自己都快消失在背景之中的举足轻重。
男朋友暴死在家里,这个女人从头到尾一滴眼泪也没有,也不报警,从死者口袋里拿钱去泡吧,和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这年头的电影真是什么奇葩女主角都有……
当代英国小镇青年版的《蓝》。I'm totally buying this. 各方面都恰如其分,影像很迷人,soundtrack也精彩极了。
塑造默文角色的功夫一大半都下在以女配角为首的一群乐天到几乎白痴的旁人身上,不免难免也太偷懒了。
忽然的急转让整个电影变得太可爱了!意外看到的电影,更是意外见到的导演和Samantha Morton。毕竟Samantha Morton讲到一半忽然开喷Aftersun,说“拍Aftersun的女人就这样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抄袭Lynne,虽然这是致敬,但是哇真的想知道为何可以这样”,笑穿过去 [BFI Sounthbank]
看完我居然只是感觉有钱真好。。。拉姆塞的视角还是很独特,利用特殊空镜头营造氛围很棒。
宿醉里顶着鸡窝头看的,充斥着近乎泛滥的近景特写,也充满了要命的扼喉感。反叛女孩厌世之旅,似乎上了年纪,对这种看起来很酷的题材就感觉淡淡了……
连导演自己跳出来也说:What a strange film! 喜欢它再也不是我对英国电影的成见区域,自由地跳脱
挺有意思的片子。人死如灯灭,是什么让我们为死者举行隆重葬礼,极尽哀荣,而不是想鬣狗一样分食同伴的尸体?是道德和人性。女主这件事情上就像鬣狗,我特别很是不喜欢。但考虑到她一技之长,被自私男朋友不负责任抛下的处境,这种有点报复意味的做法又似乎有了值得同情的地方。
在虚无的现实中感知自身的真实从而获得兢兢业业的瞬间 暂时安静冷静僻静的时刻 / 两天后第二次看 even better
特别很是厉害,看完林恩拉姆塞才会对电影界女性导演无法得到足够重视有个更直观的体会。她简直就是最会拍psychoanalysis的导演,处女作能拍成这样只能用才华横溢来形容了。依旧是特别很是强大的影像施展阐发力,从小我私家经历本身出发的现实主义,但其中的隐喻和解构却很随意。拍得明明是时刻保持着冷漠姿态迎接人生的女主角,但绵密的特写视觉聚焦又显得异常intimate, 用亲密镜头拍距离感和空虚感反而挺奇妙的。超市里的向上仰拍,对带上取下耳机的音乐处置惩罚,以及反复出现的腐烂虫尸,不断模糊着她的想象和真实填充的世界。哎,杀死那个写小说的人。
西班牙上好风光,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Copyright © 2025 - 播度影视【idc.bodu.cc】 - All Rights Reserved - 粤ICP备10215534号-2
观看部分外语对白(如英语、美语、日语、韩语、泰语等)的影视节目对口语发音和口语培训有较好的效果,可以一定程度的训练听力和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