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晓(林品彤 饰)是一位活在自己世界的女孩,因为一个令人揪心的秘密,她在庠序被同学霸凌孤立,妈妈薇芳(陈意涵 饰)也视她为麻烦,在国外长期工作的爸爸更像既熟悉又遥远的陌生人,唯有班导保罗(刘俊谦 饰)仿佛能理解并舒缓她 的情绪。一次台风天下课,小晓目睹了妈妈与班导的秘密,困惑的她不仅必须强迫自己适应这个复杂的情感关系,也逐渐发现原来她与妈妈都有各自对生活说不出的无奈……
林品彤凭此片获得第60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也是金马史上最年轻的影后。
林品彤演得仿佛不是12岁,而是25岁,继文琪以后又一个吓死人的天才童星真的。虽然说得影后的是林品彤,但其实陈意涵也特别很是惊喜,和刘俊谦组CP她能保持一直以来的甜妹少女感,和林品彤演母女又能演出作为母亲身份的挣扎,两边都拿捏得相当到位。这部完全get到了刘俊谦,可惜角色实在是过于圣父且虎头蛇尾。总体来说演员对剧本的加成挺大的,母女俩这样“疯狂”的女性形象确实很有看头也很高兴在大银幕上看到这样的角色,但最后对于剧本呈现的这种复杂和混沌孕育发生了疑惑,到底落点打算放在什么上?
恭喜品彤荣获金马奖最佳女主!
#GH60 生猛“有害”但深刻立体的女性形象是华语电影一直较为缺失的东西,《小晓》的创作者在对待影片的主人公时一点都不心软,所有的爱与憎都是紧密扣连、时刻反转的,观众甚至无法——或者不需要——站在任何一个立场去同情,抑或指摘。以往我们看到的影片总 是能感触感染到导演很强烈的需要观众去认同某个对象与价值的推力,但《小晓》好像意不在此。所以,患有ADHD的女儿可以拥有混世魔王的面目面貌,照护女儿的全职母亲也能够再也不维持风雨飘摇的圣母尊容,不是所有讲述这类型的影片都要我见犹怜乞摇上帝(观众)的怜爱,有的时候不做一个大众印象中的完美弱势是一件十分冒险的事,但所幸创作者把持住了展现这对复杂母女关系的尺度。但好像万事总难全,影片对于班导师陈保罗的塑造却是有一种没来由的圣愚之感。
小演员的影后头衔吸引我前来 但陈意涵给我的惊喜和后劲更大 突兀的男老师实际上是现实世界的正常灰色 人们只是不愿正面承认自己的欲望和自以为是的道德标准罢了 聪明的小女孩是成人低估的孩童成熟度 更真实更常见更有力 这一切都指向问题儿童的无解困境
金马No.8不知道会不会是我最喜欢的电影,至少是这个周末最喜欢的。想写点什么。
品彤和意涵的演技牛牛的……很真的片子,但是有些地方有讓人想要深入的慾望但又無從下手 以及班導的定位實在有點模糊了
多处模仿《美国女孩》,全方位逊色于《瀑布》。我全程只想要把这位12岁金马影后掐死好嘛,陈意涵倒拿出来仅次于《LOVE》的第二好的表演。
设立建设於某種階級基礎之上的「怪人電影」,敬佩它對惡意的態度:怪人並不抗拒惡,只是他們在對待惡方面比起「正常人」更加直率與真誠。劉俊謙飾演的「聖愚」教師(偽善的另一種表現?)成了編導重點批判對象。
有病的從來都不是小孩。#金馬影展##台灣觀影#
实际上是部双女主 - 母女都是主角。为最年轻影后骄傲,也为陈意涵天才般的演技感到可惜。
保罗对小晓的感情到底是什么?
一入手下手觉得小晓很可怜,她做的事都能理解,但她把老师关在笼子里,就变成了说出“不欺负它欺负谁?”的那群霸凌同学,也把悲剧变成了循环……我就不太能理解了,只觉得悲哀。遇到这样的人,我们应该伸出手,还是躲远点……
母女紧张的关系被无限激化,夹在中间的男人变得模糊而复杂,尤其是保罗,他到底是浅薄的大好人,还是私心深藏的恶魔?陈意涵演的挺好,步人后尘,缩回更小的市场,找到更长远的艺术生命,已经领先郭采洁、陈妍希好大一截了。
无法确定她理解了这个角色多少,只是为相同戏码却完成的更好的方郁婷感到可惜,如果这样可以拿,那美国女孩里的方郁婷更值得这尊影后。陈意涵的施展阐发比我想象中好,当然,去年金马女配的水漫金山我已经说累了,请方志友归还你的金马女配给陈意涵/万芳/梁雍婷谢谢。
登堂入室的男老師讓人覺得荒謬,特别很是失真僵硬的一個男性角色。男老師對小曉特别很是单方面且一廂情願地關心,互相困住的母女,霸凌的同伴。但這個片讓人覺得舒適的點是秉持尊重地討論女性、母女的處境,沒有過多凝視和符號。
@恋爱电影馆 对母女感情的刻画精确到恐怖,完全不敢相信是男导演的想出来的剧本。观影过程时刻在对女儿和母亲的极大共情中渡过,一方面经历过类似的在母亲强烈控制欲下的激烈反抗,但也能移情到对歇斯底里小孩的控制欲的母亲。唯一不足就是结尾处与整部电影气氛的脱节与男主角色的消失。
(夫妻檔主創,據說拍的是監製和編導家的故事。如此''私人'',卻也如此''中產'',也難怪一些觀眾會覺得難以共情。女主角確實演技厲害,刷新✤入圍最小年齡。《幻愛》男主角來演小學老師,有點''牛鼎烹鸡''。但畢竟就是別人家的事情,不方便過多評論。也不克不及比慘,例如《囚》紀錄片裡面但凡深入田調一家人,應該都會比這對母女''更慘''… 觀後感慨,又莫名繞回到了不婚不育保平安 [大誤]…
400加一成算人家800,刘冠廷,你才是「老狐狸」吧~
三星半,双女主的戏,如同双生花的母女,人物刻画和表演成功。看似是不可调和的母女关系,实际是套娃般的小我私家创伤,看似是塑造两小我私家物,实则用不同的外部缘故原由和创伤写一小我私家。生理病症显然不是重点,问题在人本身需要细腻的内心关怀和理解。点到即止的女性问题,失去自我的愤怒以扭曲的母爱(甚至是嫉妒)作为发泄的出口。需要被理解和需要被需要,需求无法被正视和珍视,以互相伤害的体式格局表达不满。剧作痕迹稍显明显和顺拐,为突出人物所缺失的部分,极力创造完全负面的环境,让人物不断感触感染希望再遭受打击的体式格局推进,目的只为最终表达母女用各自的体式格局互相理解支撑。
被彼此困住的母女,努力脫困卻最終只有彼此。母親將女兒視為摧毀人生可能的兇手,女兒將母親視為看似美滿家庭的叛徒,彼此厭惡、憎恨、嫉妒、失望,卻也帶著愛,只是最後的一個擁抱,太過刻意的希望留白。客觀來說,劇本包含議題過多,尤其是霸凌問題,導致主題失焦,而且對於符號的運用也用力過猛,包括劉俊謙在其中也只是符號,但是我又喜歡貓頭鷹的符號設計,它既是小曉,又是小曉內心對生活變好的嚮往,這一種嚮往反而造就了小曉內心的執念,放棄了終於有了平靜面對生活的姿態,而這又何其殘酷。林品彤和陳意涵的表演都特别很是出色,前者更是一個不討喜開局,卻逐步讓觀眾看到她所作所為背後的所思所想,最終理解,而後者的不討喜和理解相對滯後一些,卻在最終實現同頻,母女其實是二位一體,只給林品彤獎而不給陳意涵獎,說不過去。
3.5 看電影時慢慢想母女關係難處理是不是也因為它太沒有退出機制,而讓愛,讓感情看起來不比是自主選擇。但牽連著二者的其實遠不止責任,而是真的還有愛……很多情節和表現特别很是真實且典型,母女之間時有倒置,在紅裙子和最後在父親離開後擁抱安撫那幕尤其/更多聚焦母女關係,而對於ADHD的呈現沒有那麼內在啦/「對不起……對不起」
金马奖最年轻影后得奖片。双女主片,陈意涵演得也很好,和小演员林品彤互相成就的那种。影片并无完全聚焦在过动症AD/HD,而是更多地在挖掘母女关系。女孩有过动症,母亲也被逼得发疯,疯女孩遇上疯母亲,反而同频共振彼此理解了。两个女性如何在无爱可诉的环境里上演角力与突围,有时候发疯是对这个世界一点点反抗。
不是很理解陈意涵的女配居然输给。。
15/1/2024 @ 英皇iSquare [indpanda]。整體完成度不高,導演刻意隱去的設定和細節以及太零碎的剪接也頗為影響觀眾能否進入到故事內 // 演員們可以,但金馬女主角值得商榷….
多动症孩子去普通学校读书几乎约等于羊入虎口,人类天性就是会欺负弱小者/不合群者(无论年龄基层肤色),冀望于在“普通”环境里得到其他孩子一样的教育和社交,特别很是困难,且会耗费家长无穷的心力,代入母亲的处境几乎是恐怖的绝望——幸而没有滑向虚假的治愈,唯有短暂的和解以及可以想见的长久痛苦伴随;结尾母女角色互换,是创作者面对伤痛较为克制的表达,她们如此狂怒,如此薄弱虚弱,又如此相依,互相伤害过后仍会拥抱彼此——与此相比,过于美好的教师形象反而显得不真实而暧昧模糊(与小晓的关系其实更回味无穷)。刘俊谦亦师亦“父”倒与客串的刘冠廷在《老狐狸》中的父亲相映成趣。
母女人物和关系的刻画是成功的,但所有的推动太有目的性,就显得刻意了。林品彤的表演不克不及说有多惊艳,戏捧人的表演很吃评审,碰到李安莫子仪他们也是命运运限爆棚了。
5月7日,美国和菲律宾在中国南海军演期间击沉一艘作为假想敌舰的菲律宾退役补给舰——沉迷于电子游戏的「Trouble Girl」群体显然不知道菲律宾在哪,也不关心那个是非之地正在上演什么大戏,因为正在学校(用身体抗议英语教授教养)的她根本不想成为菲律宾人。事实上,无论是追韩剧,还是聊八卦,都会有损《小晓》妈妈的小脑袋瓜。子曰:见贤思齐——作为女儿,其实《小晓》可以向《Daughters》群体取经学习:如何应对命运风云变幻般的糊口生涯性考验——过上自己所认同和追求的幸福生活,如何在虚实交织的互联网空间里保持独立思考和头脑清醒,以及在缺乏互信根蒂根基的现实世界如何与主动抑或被动亲近自己的人设立建设亲密友好合作关系——子曰: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放弃独立思考是一切不幸的核心。
多动症孩子无法融入学校,也是更广泛的不合群者的糊口生涯处境。老师似乎替代缺席的父亲,和母亲的关系没有讲得太理解。全片最大亮点还是小晓的表演,很有个性和冲击力,最佳女主实至名归。
人物状态太有趣了,不过这个老师有点回味无穷,他能在母女之间闪转腾挪不会只是个圣父这么简单吧。
虽然仅6分多,但我觉得与《年少日记》水准相当,其实不输它。全片时而冷静、时而发疯,但最恐怖的就是弹着钢琴冷静地发疯。家庭与校园被刻画成了真实的风暴中心、目光的囚笼。这是个趋利避害的世界,无论大人小孩都如此,而每一个不乖的怪孩子,心里都知道“我离开了,他们也不会真的难过的”。也许尖锐、狂躁又忧郁的“过动症”问题少女,无法让所有观众为之共情,但她仍是打动我的。林品彤极具灵光的表演,将现实与精神世界打通,面对如风暴般残云席卷的创伤,展示出复杂幽微的情绪、敏锐又直率的痛苦。陈意涵也演出了那种长时间坚持忍耐下的嫌弃、挣扎与爱,有心理状态极不稳定的实感,母女间的对手戏让人惊艳。
片中小曉跟「貓頭鷹✤」的概念很像《美國女孩》的方郁婷與「馬」,結果復刻到最後變成《瀑布》✤ 台詞說不上來的怪,剪輯也很斷裂,保羅老師對這家人究竟是帶著什麼樣的感情?陳意涵演得很好,不懂為什麼方志友會得獎⋯⋯?
还是那套不停展现母女之间的冲突但是没有给任何一点有沟通或解决的设法主意……最终母女和谐一幕竟然是让所有男人离开?那个老师全程感觉都很奇怪,有lt嫌疑吧?
現在想一想3年前好像對《蘿莉破壞王》太嚴苛了些,同是講過動症小孩的故事,《蘿莉破壞王》顯然在高壓的躁動氛圍、主觀的敘事中更加深度剖析過動症女孩的內心,《小曉》相比之下只能說是對過動症最表面的描寫,母女吵架也像對《美國女孩》的拙劣復刻,連小曉最後離家出走想放走被鎖在籠中的貓頭鷹設計都可以對照《美國女孩》方郁婷離家出走想抓住馬的深層執著。劇本的發想是不錯的,可導演執行起來功力明顯不足,各方面都差了點意思,不過林品彤的表現是不錯的,《美國女孩》之後她也抓住機會走向方郁婷曾經走過的路了,劉俊謙初演國片國語講的特别很是不錯,至少全片不看字幕也能聽的懂他講的國語的那種好,期待劉俊謙未來有更多台灣作品演出機會。
老师这个角色太工具了,最重要的却最无真实感的角色。电影本身把这种困境不带偏倚的施展阐发出来挺不错的,但有些地方确实理解不克不及(比如老师大模大样的住家里)。
挺久没看到剧情如此刻意的片了。。感觉剧本的基本逻辑有很大的问题,所有角色都被设定在一种很奇怪的关系里,照小女孩这个多动症加奇特情感世界的设定,她是怎么在知道男老师和妈妈睡过后还能接受男老师到自己家里来的呢?男老师又是为何当了这么个白莲花角色。人物的情感动机都太不成立了,演得再用力也没用。还有猫头鹰的动物意象,用好了是如虎添翼,用不好就是画蛇添足,弄巧成拙。(ps:林品彤可塑性可以,还有刘俊谦,可以期待一下未来作品
连看了几部香港本土,这部台湾本土就显得弱了太多,如果母女都是疯子,生理上本来就有问题,这部电影就没有可参照的意义,金马史上最年轻最佳女主更莫明其妙,对标《无人知晓》的史上最年轻男主,差距很大… 香港演员刘俊谦演得很好。12.22@港岛高先戏院
从 大人赶紧去吃药 到 带着刺去拥抱
3.5
互相困住的母女,霸凌的同伴。但這個片讓人覺得舒適的點是秉持尊重地討論女性、母女的處境,沒有過多凝視和符號
孩子爸都不喜欢的怪胎,千里镜的事忘的一尘不染,回来心思只有房子的归属,我更关心暴雨天被关在鸟屋的保罗怎样了。
Copyright © 2025 - 播度影视【idc.bodu.cc】 - All Rights Reserved - 粤ICP备10215534号-2
观看部分外语对白(如英语、美语、日语、韩语、泰语等)的影视节目对口语发音和口语培训有较好的效果,可以一定程度的训练听力和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