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2008, during the last month of summer before high school begins, an impressionable 13-year-old Taiwanese American boy learns what his family can’t teach him: how to skate, how to flirt, and how to love your mom.
亞裔:呆滯,木訥,麻木,無趣,在外面唯唯諾諾,在家裡大吼大叫,對父母家人重拳出擊
#Sundance2024#湾区台湾裔少年的coming-of-age,尽管王湘圣的feature debut不仅cast了自己的奶奶,还找来陈冲完成关于亚裔移民母亲的autofiction,电影整体似乎换成任何ethnic background都可以成立,结果这些关于成长的阵痛与疯狂,甚至包括其中青少年间厌女、恐同、酒精与大麻之于成熟的浪漫化,都是同类型电影中随处可见的桥段。以喜剧的体式格局切入,再慢慢揭开关于长大的心酸与失落,缺乏新意的叙事结构让陈冲的表演都显得程式化了。“Didi”无法回答任何之于Asian diaspora稍微有深度的问题,而关于亚裔直男少年的身份/存在主义危机,除了几乎一半的国语对白(当然来自一代移民)点缀,就只有美式性启蒙与友谊危机这些常规角度的设计。为导演从拍摄滑板的Youtuber最终成为电影人感到高兴,但是我们应该值得更nuanced的storytelling.
还蛮新鲜的,在纷杂的00s美学之中,其实也不难去忽略那些在时下或许会被批为落后的东西,而是去专注于感触感染那些小我私家曾经也会在成长过程当中经历的对自我的耻辱与流不出泪的伤痛。导演在营造“独属于男主角的视角”上花了很多心思(例子或许是那位酷似王若琳的姐姐前后的转变?),应该也是托自传体的福,但真的抓得很准很细腻,感觉可以期待之后的作品。顺便,虽然之前亚裔美国人系作品也偶有提及,但印象之中这个是最直观地说出了“融入的关键是接受自己”的一部,感觉其实也不单单受用于某个群体,着力点找的蛮好,喜欢。
在湾区生活,每天都看到fremont暗地里长得像趣多多饼干一样的山。身边很多当地长大的abc朋友,去他们的爸爸妈妈家里玩,看到他们用了几十年的陈旧中式家具,光线不充足的房间里电影里一样九十年代气势派头的印花墙纸,院子里的果树和蔬菜,以及两代人间单向的中英双语交流。一切都有一种封闭又不寒而栗的感觉。即使在湾区这样亚洲人极多之处,abc们也还是不可避免地有身份认同困惑,只是程度不同。而我也介于这两代人之间,不是千辛万苦的一代,也不是认为这是我的国家的二代。/普通的电影,讲普通的成长和普通的父母,在一个微妙的环境里。小孩真的是父母的梦想吗?还是失去梦想之后生活里唯一的慰藉。/#sundance2024#/发现很多盆友是这个高中毕业的,导演是盆友的盆友。因为情怀大家蜂拥去看,却并没得到许多思考。
再也不想看把孩子当作自己梦想的母亲了
是好看的 但是更想看姐姐的故事
4.19@地质礼堂|是所有abc的家都采光不好,还是他们眼中的家采光不好。青春期小男孩简直是混乱和无序的结合体,不达时宜地东炸西炸,让人疲惫到脑壳隐隐作痛。
《弟弟》是王湘圣的长片处女作,万众瞩目,结束后观众们更是自发的起立鼓掌超过一分钟。《弟弟》讲述了在加州弗雷蒙市长大的14岁美籍华裔男孩儿 Chris Wang,在度过一个暑假的最后一周时,首次经历了爱情的强烈热闹,友情的脆弱,离别的心酸等多种成长的烦恼。用轻松幽默的体式格局开头,以温情暖心的体式格局结尾,从多个方面呈现了青春期男孩儿渴望成长却又期待自己得到环境认可的矛盾心理。
真动人。她被夸画好看的时候,眼睛突然闪过了久违的光。
三星半,一生否定自己、羡慕别人、否定别人、寻找自己的亚洲人。
#Sundance2024# 很喜歡母親這條線,當年台灣去美國的很多家庭都是這樣,妻子在美國照料一切,丈夫留在台灣工作賺錢,《美國女孩》即是如此。片中有句台詞“弟弟就是媽媽的小李安,說不定哪天在奧斯卡獎台上還會感謝我嘞!”我想湘聖導演寫下這句對白的時候除了對自己的希望更可能是對母親無悔付出的感谢感动吧。“I am so proud.”✤
弟弟每一次迎合朋友圈的行为,以及和机器人说,我没有朋友。狠狠戳中。东亚90s的独生小孩,很懂啊吧
应该算导演的半自传吧,无论是青春期的困扰,还是在美亚裔青年的身份认同,以及从王王到克里斯的转变,感觉都应该有创作者很多自己的影子在里面。遗憾当然有,但作为青年导演,还是很厉害了。
#BJIFF#看了北影节最期待的华语片,用了上一部短片的个别素材,外婆到奶奶,少了轻快的步调,更可能是细腻流转的成长阵痛。亚裔身份认同,跨出性意识第一步的优柔寡断,艺术家母亲为家庭丢掉梦想的柴米油盐,二孩姐弟的拌嘴关怀,父亲家庭缺失婆媳关系矛盾,一切都是中国传统家庭的底色内核。
哪怕放在圣丹斯系美式青春片的范畴里都只能说是乏善可陈,而在EEAAO后再看这样的亚裔移民叙事实在是陈旧不堪
7分,开场饭桌戏就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三代人:电视机里放着张菲的综艺,暗示远在台湾的爸爸在家庭中的缺席;讲国语的奶奶夹菜给弟弟吃,嘴里唠叨的都是传统过时的东亚价值观;中英文夹杂的妈妈两边呵护弟弟与姐姐,温柔体贴,同时也道出姐姐即将离去读大学的信息;而到了姐弟俩,既有东亚家庭那种互损互看不惯的姐弟关系,但吵架时嘴里标出的脏话是whore condom之类的词汇,他们的生活体式格局已然ABC,但在之后的剧情,弟弟又经历了亚裔少年那种典型而独特的青春成长。(跟美国女孩挺像的,叙事很散,靠导演回忆和细腻真挚串起成长故事,不过这种独立小成本在制作水平上跟过往人生、米纳里还是有所差距,不一定能入奥斯卡眼,但要是报名金马的话,多项入围不成问题,至少陈冲的金马女配稳了)
#BJIFF2024第二部很大程度上把亚裔的现状呈现出来了,甚至可能在很多人看来是带有一点“刻板”的。给我的感觉和前段时间TikTok很火的三个亚裔的段子很像,太阳下打伞、补习班、重男轻女(在奶奶身上就可以感觉到)……可笑又真正的同时还带有一点“冒犯”。当然不止对于亚裔的一些“嘲讽”对于美式青少年的恐同、大麻、辱女……也都挺真实地呈现,以至于会让人有点无语和反感。亚裔移民二代的很多现状都有说出来,双重文化的冲击、自我意识觉醒与认同、被否定的宿命、父母的牺牲和压力…但是也就只是说了出来,然后在最后沉溺堕落为与一切和解。东亚人太喜欢后悔了,总是在想如果当初没有XXX目下当今会是什么样子,然后在后悔中过完一生。导演功力确实有点欠缺,但是又显得很真很诚恳,未来可期哦。
北影节最大惊喜之一。支持一下梓源同在Sundance的朋友。如果后面上了国内院线,推荐大家去看。轻松诙谐同时又包含亚洲人的各种底层的东西。中国人自己的《伯德小姐》。
拍的真诚,很能感同身受,但同时也很老旧的电影,看过太多这种了,导演在镜头和剪辑上还是很有设法主意,中美文化冲突、成长的痛苦和无奈也挺完整,配乐包括怀旧质感都挺棒,希望导演能找到家庭录像之外的表达
14届北影节13。40届圣丹斯观众奖。一家四口、三代人、美国亚裔、矛盾、亲情、青春成长,把这些元素揉一揉就可以成一部电影,唯独为了家庭放弃艺术梦想的妈妈角色有更多的可想象空间。
题材选择上,是近几年很流行的美国资本拍的东亚家庭移民故事(类《别告诉她》《怒呛人生》《瞬息全宇宙》);但本片表达的内核,和《过春天》一样,只是切为男生视角:青春期、读高中的男生/女生,面对家庭里父亲的缺席,测验考试与周遭的人设立建设情感链接(亲情、友情、爱情),克服文化冲突(中美的冲突/香港与要地本地的冲突),但都走向失败。但《弟弟》还是温情脉脉了许多,陈冲老师带来特别很是好的演绎。
平庸规整无趣 只是借着亚裔题材很自我的男权表达
亚洲小腩的无病呻吟
#14BJIFF# 没想到亚洲首映居然给了北影节。整体的质感都蛮新的,包括调度啊剪辑啊什么的,都透露出年轻的气息,但是讲述的又是本世纪初期那会的故事,翻盖手机电脑屏保,又从另一个侧面展现时代的“旧”,这二者之间算是平衡的不错。故事层面倒不是很新鲜,还是身份认同亚裔困境少年成长的那一套,没有太多新的东西,情感方面铺的也有点浅。实话实说拍的不差,但我对于这种程度的呈现稍微有点难relate,你知道我们老钟的小孩可能已经did my best但一生都换不来爹妈的一句proud of u,完了看你这点经历还嫌爱的不够,sorry但我真的第一回响反映就是至于么……也不知道是羡慕不来还是已经麻木过头了……
坐立不安,看过导演之前的短片更能感触感染到此类作品人物本身的重要性,对这种愚蠢无知甚至有点傲慢的亚裔男中学生无聊伪成长故事没有丝毫兴趣。家庭议题也是老套的,原生家庭里的父亲隐身、婆媳关系、姐弟争吵老套到不行,特别是当陈冲说出“你就是我的梦想”的时候我只想笑。
2.5 妈妈的部份很动人,其它基本上就是前两部短片的糅合加长版,撑不太起来长片的体量。还是绝大部份现代(独立)电影的通病——内容上的浅和形式上的薄。
特别很是典型的老中人设,嚣张的婆婆,隐形的爸,被边缘化的姐姐,惹事的他。全片弥漫着一种借着亚裔身份认同噱头的湾区ABC男凝意淫。偷姐衣服穿,往姐的沐浴露里撒尿还摇匀;虐杀松鼠当笑话给女孩们讲洋洋自得;为了融入当地gai溜子圈拉黑朋友自愿去当工具人;装逼一口抽一整根麻还得姐帮他隐瞒;撒谎说自己爸是白人,被拆穿后大发雷霆辱骂单亲妈,连吸毒抽烟烫头的gai溜子都皱眉说「你不该跟你妈妈这样说话」;在伤害过所有人之后,没有反思道歉,没有任何成长,来个妈妈的拥抱结束啦。反倒是几个gai溜子挺可爱,来男主家里挑选滑板视频,看到曾为艺术家的妈妈的画也不吝赞美,全片唯一一次,妈妈疲惫的眼睛亮起了久违的光芒。妈妈曾经的梦想是在纽约开设一间工作室,目下当今说孩子就是自己的梦想,没觉得感人,只觉得暗地里发凉。
又一部喧嚣热闹的亚裔题材电影。 不过,它合理地揭示了为何亚裔美国人,尤其是湾区华裔会如此吵闹。 归咎于严格的原生家庭教育和持续过度的母爱酿成的。 以至于本就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在牵肠挂肚玩耍中长大的同龄人中竟然羞于承认自己的亚洲身份,并对设立建设亲密的性别关系优柔寡断。
#SXSW 2024 Festival Favorite - Texas Premiere 精致工整,很工业化,很多小细节特别真实,前半部分笑点也很密集,电影和导演都很讨人喜欢。错误谬误也很明显,“弟弟”只是男主角在家庭环境下的名字,却被当作整部电影的片名,是一个在北美环境下很取巧、耍小聪明的做法。“弟弟”作为一个标题级别的身份,和相对应的“姐姐”之间的冲突竟被如此随意马虎的解决。看完全片不难发现,不只是姐弟间的矛盾,全片的所有矛盾到最后都没有被解决,没有方法,也没有结果。最让我伤心的是陈冲演的妈妈,在一个儿女嫌弃、丈夫隐身、丈母娘压迫的家庭里,几乎放弃了除了作为母亲之外的一切身份,观众只为弟弟的成长经历喝彩鼓掌,而妈妈的痛苦、逝去的青春和梦想,全部被一笔带过,淹没在观众的笑声和掌声中。
华裔美国导演王湘圣的青春期半自传。Didi(音“砥砥”,与“粑粑”相对)不是男主的名字,而是湾湾家庭中最年幼的男性成员的通称,所以,片名剧透,这是一部没有名字的男主寻找身份的电影。时间设定在2008年,移民家庭长大的半熟少年正在经历成长的胀痛,被青少年期的厌女、恐同、性崛起、滑板、大麻和酒精日夜搅扰,也正因人种差异和青春丑陋限于自我否定的谷底,内有东亚家庭覆灭性的关怀挤压,外受校园流行的油管粗鄙短视频、俚语和诽谤的语言暴力冲洗。导演本人就是千禧一代,对Z一代的招式对答如流:在Google里扒电影词条好与女孩搭讪,临上阵了才在YouTube上练习初吻的情节非经历不真实。谁的青春不破破烂烂,还好有电影滤镜让它变得可可耐耐(094)。
整部电影何尝不就是一场90分钟的松鼠炸邮筒,莫明其妙、桀骜不驯,看完感觉自己染了一身的恶臭。一个家庭里有三个女性,却在电影里找不到一个女性角色有完整的人物弧光。剧本也有点前言不搭后语,最后一段母亲的自白感触感染不到包容,要不是导演的自我感动,或是委屈地纵容了父亲的失位。
拍得不錯,作爲半自傳電影其實也足夠誠實細膩地展現了自己的自卑、任性和不堪。只是這種誠實裡也有一股很強的自我耽溺——一個被家庭眾女性捧在掌心的東亞男寶,在迷茫青春期肆意妄為,最後還是輕易獲得了家人「proud of u」的寬容和愛,少了真正動人的省思,相信男觀眾容易共情而女觀眾可能會厭惡;也因為作者的自我耽溺,他缺乏了對自己台灣族裔身份真实的觀察和瞭解,最後才泛化成了一種所謂刻板的「東亞印象」。
说实话,这片里面出现的所有元素(成长、滑板、脏话、吸毒、泡妞、性启蒙、家庭矛盾)在乔纳希尔几年前拍的《90年代中期》全都出现过,不克不及说完全相同,只能说如出一辙,除了演员是华人华裔,我看不出来这傻逼青春片跟前者有什么不同,导演原创力之低下。
王湘圣作为新导演在影像的把控上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度,捕捉了华裔少年与母亲在美国环境中所面对的文化疏离,但刻画还是略悬浮于表面,情感没有触及到应有的深度。影片最出色的还是陈冲的表演,四两拨千斤的穿透力,焦点影业请好好策划Joan女士勇闯颁奖季。
无意上升更大的话题,更不想把时间范围故意延长。只是回到一个夏季,给过去的自己留下一封家信,朴实、真切并且不经任何修饰的。即使同类题材的讲述,最近几年不乏《初来乍到》《虎尾》这样的作品;它也依然透过对社交媒体的追溯、独特文化背景的切人,最终打磨出自己的光彩。青春里仿佛永远无法平息的怒气,总会扑面而来的尴尬;都会在最后化为一个个小印记,嵌留在生命里。时而很感伤,时而只是单纯的好笑;开篇的《龙兄虎弟》出镜,对话里《初恋的回忆》引用,回忆满满。
刻薄的姐姐用了混了尿的洗发水,担忧去远方的未来。羞耻的妈妈用亚洲的体式格局吃汉堡,泄气人生变得失败。为肤色感到羞耻,撒谎自己是半亚裔。无法面对女孩,时刻在紧张游戏。想融入的滑板圈子,却在关键部分失焦,想拥有的最好朋友,却在车上没了位置。我像在邮箱里爆炸的松鼠,渴盼某天变成自己的骄傲。
从第一场饭桌戏就已经入手下手厌倦了,用一种很天经地义的体式格局呈现华裔家庭的矛盾,并且能让白人get到并发笑,算是一种成功的文化输出。更像是一部唯恐Asian American, Coming-of-age, Family drama等标签贴不牢的片子,巴不得把所有表达往你脸上砸,唯一比较subtle的就是各种和解,但i真的dc。
spike jonz神迷声演客串……✤剪得很好,表演调得也很好,可以说拍很好(尤其桌面电影的部分),但是这哪是什么亚裔青年成长笑泪,这车载斗量的“被爱”都溢出银幕了✤真正可怜的还是妈妈…总之,这种青春期烦恼怕只是属于e人暂时装i吧✤
#2024BJIFF北影节#复古、荒诞、可爱、又心酸。亚裔要扮演的“Wang Wang”和“Chris”的双面人生,青少年要经历的“懵懂”和“装酷”的矛盾阶段,都在看似随性的影像拼贴蜻蜓点水中有序蔓延开,最终落脚于亚裔电影离不开的主题:传统观念、身份认同、圈子融入,如童年回忆一样平常,画面散乱又低清,但是情感却浓烈。整体说刻板也刻板,说真实也真实,如果有观众无法共鸣,我由衷地替他们的童年感到高兴。收尾和煽情还可以再利索一点。
超出预期还蛮好笑蛮真诚的节奏也好美国亚裔二三代(尤其亚裔男)的别扭好像真的就是这个样子也有一些人性共通的东西,应该能唤起不少人的共鸣
Copyright © 2025 - 播度影视【idc.bodu.cc】 - All Rights Reserved - 粤ICP备10215534号-2
观看部分外语对白(如英语、美语、日语、韩语、泰语等)的影视节目对口语发音和口语培训有较好的效果,可以一定程度的训练听力和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