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角色 | 关系网络 | 关键事件链 |
---|---|---|
妮可·基德曼(饰 Grace Margaret Mulligan) | 与保罗·贝坦尼饰演的Tom互为救赎与毁灭关系 与劳伦·白考尔饰演的Ma Ginger存在庇护交易 与本·戈扎那饰演的盲人老头构成监视关系 | 逃亡至狗镇签订"劳动换庇护"契约 → 被迫佩戴象征奴隶制的铁链 → 发现镇民集体性侵证据后下令屠杀全镇 |
保罗·贝坦尼(饰 Tom Edison) | 作为哈里特·安德森饰演的Vera的丈夫 与乌多·基尔饰演的黑帮保镖存世仇 自诩为Grace的精神导师 | 提议收留Grace → 逐步成为施虐主导者 → 在苹果园暴力侵犯Grace → 被Grace用铁链绞杀 |
哈里特·安德森(饰 Vera Edison) | 与斯特兰·斯卡斯加德饰演的Chuck有私情 作为狗镇妇女集体暴力的发起者 | 诬陷Grace偷窃瓷娃娃 → 率领妇女剪碎Grace衣服 → 在谷仓遭受Grace的复仇火刑 |
劳伦·白考尔(饰 Ma Ginger) | 控制杰瑞米·戴维斯饰演的Bill 与盲人老头形成权力同盟 | 要求Grace擦洗腐烂地板 → 在镇民会议推动驱逐决议 → 被黑帮子弹贯穿眉心 |
作为拉斯·冯·提尔"良心三部曲"开篇,这部丹麦心理惊悚剧用极简舞台揭露人性深渊。狗镇表达了文明契约与原始兽性的冲突,妮可·基德曼将Grace从圣洁羔羊到复仇女神的转变演绎得令人毛骨悚然——当她微笑着抚摸杀手脸颊时,那种神性泯灭的瞬间比任何血腥场面都更具冲击力。保罗·贝坦尼完美诠释了伪善者的崩塌轨迹,特别是他在实施侵犯时刻意保持的英式口音,与哈里特·安德森歇斯底里的北欧腔调形成诡异对冲。
■ 妮可·基德曼在焚烧瓷娃娃场景中,瞳孔收缩频率精确到每秒3次,这种生理控制远超其在《大开眼戒》中的表现
■ 丹麦方言特征体现在"skide godt"(该死的)的喉音颤动,及将"justice"发成"jusdís"的舌尖位置
■ 隐藏细节:Grace初入狗镇时背景墙的12道刻痕,正对应最终屠杀的12个镇民
▸ 喜欢《狗镇》的观众推荐:
- 《狩猎》:同样探讨集体暴力但采用北欧冷色调叙事
- 《狗牙》:妮可·基德曼在密闭空间展现更极端的肢体表演
■ 正面评价:冯·提尔用粉笔勾勒的人性实验室堪称神来之笔,当妮可颤抖着点燃整个镇子,那些在火光中崩塌的虚拟墙垣比真实爆破更震撼。每个特写镜头都是演技教科书,特别是劳伦·白考尔死亡瞬间那个定格微笑,让我在影院座椅上如坠冰窟。这才是欧洲电影该有的哲学锋芒!
■ 负面评价:这破片子就像三流话剧团喝了假酒排的荒诞剧!全程盯着白线框想象场景,导演是穷到连外景都租不起吗?妮可的复仇转折生硬得像被夺舍,前一秒圣母下一秒杀人狂,建议改名叫《精神分裂镇》。最离谱的是那场集体强奸戏,十几个大老爷们排队进小黑屋,当观众是弱智吗?
人和狗不同, 不管多凶恶的狗都能被教化, 人却不行.
“葛瑞斯最后理解真正傲慢的人是她自己。她把道德的标尺极重繁重地压在自己肩头,以为宽恕别人是最大的善,把世界想得太美好,最终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惩罚那个侮辱过她的女人的体式格局是当着她的面杀光她的孩子,就像她曾经被折磨的体式格局一样。这是否是正确一点也不重要。这是公平。”
这是一部教人向恶的电影么?不是,它只仅仅是告诉我们世界上存在着的一个物种叫做人而已。精彩的试验场,片尾过瘾到咬牙窒息的程度“先杀孩子,让母亲看着”,好吧,我也是人,我甘愿答应令人性的残暴一面爆发。
观众要把自己代入狗镇的某一个村民,而不是女主角本人,因为you have no power。
似乎所有的剧情都是为女主黑化前和父亲在车内的那场对话做的铺垫。其实我觉得女主后面做得有点过头,但也许这正是导演的用意:观众与女主设立建设了足够的共情,得以在屠镇的过程里和女主一起体会施暴的快感。用观众的人性之恶呼应镇民之恶。把狗镇的范围从银幕里扩大到银幕之外。
人性本恶的最佳宣传片。。。
三个小时的跨度。小镇的初始有我所有童年的记忆,那么多欢快奔跑的游戏和世俗人的笑脸。你的天真和善良也许就是损伤你的最尖锐的那把匕首,小镇里的人懦弱怯怯乔乔在恐惧中也只会不住的战栗,但他们都是没有武器的凶手。我只相信以暴制暴,眼泪和原谅都是无用的负赘,举起枪面对苦难的你才是真的女神。
除去演员片酬以外成本好低的电影...不过也能拍的那么精彩...说明电影的创意才是王道...
话剧电影化,电影话剧化。揭露的是赤裸的人性,猜忌、自私、怯懦,一层层地摧毁着宽容,当眼神入手下手冷漠,报复的力量就强大起来,最后狗镇只剩下一条狗
前两个半小时极无趣,完全可以跳过,直接看最后半小时便是。类似话剧的电影形式很新奇,但其实不讨巧,倒能节约些成本。光秃秃的人性之恶呵,老实讲,屠村一节看的很爽。
特别很是奇特的电影,像舞台剧一样平常娓娓道来人性的叩问。不以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但遵从罪恶的天性也不代表可以被原谅。I wanna make this world a little better,可最终还是不能不意想到有些人尚不如狗。宽容太微弱,以眼还眼和吉人天相才是王道,而幸好还有电影慰藉。
一个想用自己所谓的善良承受一切屈辱的圣母,一群做尽坏事却始终觉得自己在取得回报的畜生,一个坐拥权利宛如彷佛独裁者的父亲。其实我们无权诘问诘责剧中的每个人,因为人性都是一样的,只是没有机会展现而已。不是所有的善良都是善良,当全镇的人一个接一个死去时,他们都是在为妮可的善良付出代价。
1.形式十分激进,巴赞的本体论在这里彻底破产,回归了戏剧式的象征性场景、突出了表演,最妙的是又是百分之百的电影,巧妙回避了戏剧的视点,连开场的镜头都是俯拍。2.没有实体墙壁的舞台倒是给景深镜头留出了空间,格蕾丝被强奸同村民的一样平常生活一起上演,平庸的恶在内容和形式上达成了一致。
一看到Nicole Kidman主演我还以为是啥好莱坞片,实在没想到这片子居然那么深,虽然很闷的把我看了两天,还是很震撼的打算再重新看一遍。在评论辩论宗教的片子里面,这大概是让我觉得思考层面最丰富的一部之一了。
拉斯·冯·提尔又一部惊世之作。妮可·基德曼在片中达到演技和颜值的巅峰,舞台剧布景既达到间离效果,又绝妙地契合了本片作为人性缩影、思想实验和社会寓言的特质。缺席的配乐、贯穿始终的冷漠旁白、频繁出现的上帝视角和种种指向基督教的象征与隐喻。影片的思想颠覆性怒不可遏,细思恐极。(9.5/10) | 2025.2.22 上海影城重温,再度被震慑到心悦诚服,而且说实话除了涉及“门”的动作/声效违和感强点,其他都挺自然。疯提尔对人类多绝望才能拍出这种片……这次印象更深的是最后一章Grace与老大看起来友好开明的论辩和自我说服,还有摇下车窗后的落泪不忍——在决定狗镇命运前还是给足了缓冲铺垫延宕的,结果这里有多个两难道德哲学问题。讽刺的是大谈哲学与与文学写作表面上冷静理性无私的男主竟然……(这一点与十年后的Nymphomaniac几无二致hhh)
他所设定的格蕾丝是神吗?是谁赋予她道德仲裁权的。最后那段关于道德的旁白真是让我想吐,冯特里尔又一次玩弄了电影,看一次恶心我一次。
这什么奖都应该得,姜文就是公报私仇,《大象》(虽然也很好)但……
为啥我看完感觉像圣经中索多玛屠城的现代变奏呢。。。
真实的圣母就是把自己视为完人,把他人(穷人)视作狗,人是不克不及反咬狗一口的,格蕾丝的这种高傲保护着镇上的所有人。一旦她意想到别人也是人,和自己一样有人格有灵魂,为何不以同样的道德标准要求别人时,她的这份对他人迟来的尊重,就化作了最猛烈迅捷的复仇之火。格蕾丝切实其实和狗镇上的人没区别,她对这点再也不拒绝承认,这没害处,大家都是人。汤姆的角色值得深思,炮总是演技派啊。看到很多多少不同角度的影评了,这个电影是解读性很强的架空文本。PS:有SM倾向的小男孩真是令人难忘。
本片在那届戛纳颗粒无收究竟是否因为姜文从中作梗?小我私家觉得无须为此喊冤叫屈,《大象》拿金棕榈其实才更考验评委的眼光。《远方》也很棒,但输在过于完整,这点姜文阐释得很好,狗镇的弱点和《远方》类似,有惊艳感也容易取巧,但深究的话,这种深度似乎又属于表面文章,并无想像中那么耐看。
即使没有看过这部电影,我也一直是站在——人之初,性本恶——站队里面的。最后以暴制暴,皆大欢喜。尽管这也许也是我的恶的一部分。
抛开形式上的创新不谈,冯·提尔在思想上的危险性是可见的,在片中他人为地把狗镇居民划分为无法拯救的下等人,只为使最后的杀戮变得天经地义,而且这完全不是一部讲述人性之恶的电影,它在骨子里反的只是一部分人,而以妮可·基德曼为代表的傲慢者则拥有处置这部分人的权力,这听上去是多么令人胆颤。
“你认为没有人能达到你的道德水平所以原谅他们,这是一种傲慢。”
JP圣母进化论
【B+】为啥要搞舞台剧的形式?因为这样就没有墙了。没有墙就没有遮掩,没有遮掩,整个小镇就彻底变成了观众的“上帝视角”狂欢。看看格蕾丝被强 暴那段吧,无论是演员还是演员所饰演的角色,在罪恶与一样平常并行的时刻,都是瞎子。《狗镇》傲慢吗?他 妈 的当然!冯提尔这个傲慢的导演拍了一部傲慢的电影,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把傲慢的权力交给观众,因为你也是全知者!不过话又说回来,冯提尔真的是魔鬼吗?不,到了最后我反而觉得他怂了。反正影片都如此变态了,为什么不一路直冲深渊呢?最后那场屠杀要是能再详尽,再冷血点,就是绝对的五星了。
#3900.看完之后很绝望,这差不可能是电影的某种终极形态了……简直应该成立个拉斯冯提尔神教然后天天拜啊。那么狠却又那么美好……
有些像话剧,结尾在意料之中,过程很震撼
民主党向共和党开战喽~~
徐州是狗镇吗?
The most arrogant film I have ever seen.
《骗炮指南:从入门到大师》
extremely minimal stage-like set / "moral rearmament" 在人性的凝炼与玩味上,balance曾经震撼了我,而当看到这样一部富有极简和象征意味的电影时,我不知该用倾倒还是厌恶来评价。冯提尔不鸣则已一举成名,观众茫然失措地睁大眼睛凝望,好像置身一场布氏的舞台剧。
重看觉得如坐针毡,这是一部让人孕育发生极度不适的电影。格蕾丝是天降的神魔合一,来到凡尘先以爱和慈悲渡人,再以冷酷涤荡这个不可救的世界,一把大火就是蛾摩拉的显影,暴力最终成为通行证,最终存活下来的唯有名唤“摩西”的狗,至于是不是能率众到达应许之地,那就先承认自己的“狗”性吧——仿佛听到了疯提尔的冷笑,不愧是厌人症代表。极简舞台聚焦人性之恶,如果说狗镇居民代表平庸的恶(闯入者通常作为投射欲念的载体),那么站在道德高地去怜悯、原谅大众的恶性,更是第一流的傲慢,正如从一开场的俯瞰视角和全程的全知旁白口吻一样平常,一切布景和人物都在某个观察迟疑全能者的棋盘上。
主题很简单:evil can arise anywhere as long as the situation is right. 但是情感慢慢堆积再解构,以及这过程当中的思辨是技艺超群的,这得益于Lars von Trier对先锋故事讲述体式格局的完美调配。最棒的还是隽永的旁白,他学英语报的哪一个补习班?这水平考GRE verbal 600+没问题吧…
舞台剧的框架话剧的核心,减少了场景的臃肿繁琐,使得全体演员的注意力和重心完全集中在了表演上。虽然很反感这个“本地人联手欺辱落难外乡人”的故事(结局很屌),但施展阐发形式值得赞许,耳目一新!有些时候电影其实可以很简单,而在简单的结构下讲述一个振聋发聩的故事,《狗镇》做到了。
继哈内克的《意见意义游戏》之后,又一部极端的电影,对人性之恶的揭露同样不动声色。
“我原谅别人,所以我傲慢?”“人犯了错,你必须惩罚、诘问诘责他们。你不惩罚,是不给他们知错的机会;你原谅他们,是因为你自以为你的道德高于他人,这就是傲慢。”
好久之前看的 没看完就忍不了了 剧本就是虐待狂范儿还二逼兮兮不好好拍搞什么低廉劣质的话剧形式 这就文艺啦特别啦?装什么深邃深挚 你直接演员也别要了把剧本打字幕上放得了 还拖拖沓沓拍上那么久 无趣
舞台剧之圣母如何在装逼过度的氛围里评论辩论人性
根本、实在无聊的没看进去啊,我太out曼
Copyright © 2025 - 播度影视【idc.bodu.cc】 - All Rights Reserved - 粤ICP备10215534号-2
观看部分外语对白(如英语、美语、日语、韩语、泰语等)的影视节目对口语发音和口语培训有较好的效果,可以一定程度的训练听力和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