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戏谑没看出别的。。。戛纳这样也不会有出路。。。
在北大看的,影院全场笑声连连,记者控诉打压言论自由、自我审查(其实这是一个笑点)之后,现场不再笑了。这一刻我觉得银幕就是那个方块。
我很废的一点是,看到喜欢的片子只会说 喜欢啊!!!!!!!!!!!!!然后不喜欢的片子下笔千言。
完全跟《游客》的内心刻画没法比又长又聒噪。
在两小我私家类释放性欲(动物本能)一旁,真猩猩抹抹口红、翻翻画册(人类文明);在一群人类共赴晚宴(人类文明)面前,假猩猩赤膊上阵、动手动脚(动物本能)。
还是很厉害的,用艺术撕下了现代社会所谓文明的外衣,讽刺的不只是片中那帮当代艺术的人和他们的作品本身,还有我们所有人,而且黑的很有品味。生活中越是有文化的人越是如此,凡事有个一个价值观上的政治正确在左右着你说出来的话,那并非你的真实设法主意,可能也并非你的本意,但那是所谓的文明。
这部片厉害的地方在于,瞄准了尴尬的人性时间差,把平日习以为常的行为放到高对比的环境中戏剧性呈现,亢奋处抽离,闪光后断电,满地垃圾配古典音乐,故作高雅时兽性大发,难民托钵人有多堂而皇之,知识分子就有多崎岖潦倒不堪,形式感上完全是反打标的目的盘,手法是自信地拧着来。
极致的讽刺但其实不cynical,场面调度大赞,最后高潮的宴会戏几乎是让观众一起接受挑衅,这样的影片实在是太切合当下了
重看还是觉得精彩绝伦。恰如其分的幽默,一场接一场火花四溅。最好的还是这个角色:博物馆策展人,有光鲜的生活、体面的工作、帅气的外型、自恋自私自觉头角峥嵘却需要在商业、社会和艺术间找到平衡。奥斯朗眼中的瑞典显然分化是严重的,而解决的体式格局显然不是一句社会需要改变就可以说完的
街上的乞讨者呼唤救命,我们对出卖尊严的廉价表演置若罔闻;房内的小婴儿哭闹不止,我们对习以为常的撕心呐喊不闻不问。有人冲出来窃取信任,有人咒骂着透支关怀。当野兽跃上餐桌,我们缄默沉静着围观盘中之餐;当女孩踏进方块,我们兴奋着参与信息狂欢。现代人的道德困境与信任危机,觥筹交错中化为笑谈。
四星半,这是一部属于知识分子的喜剧,知识分子更懂,讲的也是知识分子的尴尬与自嘲。而尴尬也是构成影片笑点的主要因素,它讲了很多的知识分子和体面人的尴尬与他们引出的笑点。而最后一部分,则让这种嬉闹,从片中人的尴尬持续到观众,你才发现,被讽刺的可能不只他们,虽然会有点生气,但还是厉害。
框里是空的。
基于丰富文本的激进讽刺,用方形象征无形的社会界限。居于内的先是人,再是中产阶级;处于外的是非人类和弱势群体,内为了体现自己与外的差别,便入手下手建构他者用来对照自己,方形便是这种建构的法则。电影就是着眼于这个界限如何被打破,建构者在法则被打破时狼狈尴尬的过程。
A/ 华彩段落不少,部分同意廉价反思能力的自恋,太多议题要么仅以段子点到为止,要么处置惩罚得参差刻意对症下药。因而线索更多层次更丰富反而成了短板,只有夜宴一场戏足够惊艳。声音的精准控制算是优点继承。/ 魔方这个概念实在太好了,这一概念影像呈现也够克制,加分。/改五星,之前低估了。
电影节期间看的,政治正确的主旋律思想太明显迎合这个奖的口味了。已经好几年都是和难民,有色人种,白人幻想下的人道主义主题的参赛作品得奖了...
瑞典名流一样平常的一百件尴尬事
荒诞尬片。有很多多少场戏,拍得特别好,譬如手机钱包瞬间被洗劫,永远处在火山爆发状态的小朋友,还有海报上的野兽暴走夜宴。但组成一个整体时,电影昭然若揭的说教、和解和反省姿势,始终让人觉得知识分子的陶醉情趣太浓就好比居家猩猩这一元素,我看到的,却只是一通老套陈词。
近十年来最有趣的金棕榈,就像一面中产阶级白左的哈哈镜,照出了西方精英人群袍子下的小。导演对嘲的尺度把握得刚好,打脸的同时放过了要害,基本上就是要你一脸尴尬而又不失礼貌的微笑,难怪会讨评委的喜欢~(看出是粗剪版了,再改改可能更好)
升级版厄德曼,高级尴尬美学,布努埃尔在21世纪的回魂;把中产阶级的精致生活升华成一场演绎艺术概念的行为主义,从布展的主动者到现身于大众视野的被展品,生活才是最大的玩笑,讽刺力量十足,冷幽默处处,坐立不安;剥离衣衫褴褛,不外是执画笔咆哮的猩猩,「人性」在「兽性」面前的薄弱虚弱虚伪。
Copyright © 2025 - 播度影视【idc.bodu.cc】 - All Rights Reserved - 粤ICP备10215534号-2
观看部分外语对白(如英语、美语、日语、韩语、泰语等)的影视节目对口语发音和口语培训有较好的效果,可以一定程度的训练听力和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