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部倾泻着痛苦、绝望、疏离、圣洁等极端情感并拥有毁灭性力量的电影。2.触目的红:转场,墙纸,窗帘,地毯,白衣女性的四重奏。3.最擅长拍脸的伯格曼:以特写长镜袒露角色的灵魂,同质于[假面]。4.安娜裸身怀抱还魂的阿格尼斯,致敬圣母怜子像。5.晨雾庄园与短暂美好的结尾,钟表滴滴同[野草莓]。(9.5/10)
那个时代的女人,根本不是人,无论她们看起来多么美丽,优雅,富有,本质上仍然是豢养在华丽动物园中的兽类,无法独立,无处可逃。但内心的渴望是关不住的,捂住嘴巴,就会从眼睛里跑出来,捂住眼睛,就会从紧紧握住的双拳中挣扎出来,直到最后整小我私家都变成一团烈火,烧伤每个遇到的人,也烧死烧尽了自己。伯格曼一定见过很多这样的女人,他听见了她们的呼叫招呼和细语,他想替她们说,没有一个生命应该这样活着。
九十九分以痛苦否定希望,最后一分钟以希望否定痛苦。
人与人之间不可能纯粹经由过程内在情感而维系亲密关系,有血缘、契约、财产、性交,才有爱。
怎么可以,将生命拍得这样复杂,绝望,细密,挣扎与丰富。
一部描述冷漠的电影却流露出对温情的渴望,这是它成为悲剧的缘故原由。如针尖般纤细的焦虑在封闭的红色容器内密密繁殖,隔绝彼此,死亡也不克不及令其动摇
观影感触感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呼叫招呼与细语,概莫如此。
天空是油彩般模糊的蓝,呐喊彷徨是痛苦悲伤蔓延的红,冷漠恐惧是包裹身体的黑,承受一切的爱是大提琴谱写的白。我们该如何面对丧失和死亡,遗弃与残忍,欲望裙角下的罪过和谎言?谁看到我们的悲伤,也将拥有我们的爱。感谢感动这生命中最遥远的拥抱,最绝望的孤独,最深刻的完美,
#重看#“我想留住这一刻,我想,不论会发生什么,这就是幸福,不会再有比这更美好的了”——室内大块燃烧的红色反衬出彼此疏离冷漠的隔绝;艾格妮丝濒死前后的光线从明到暗,以及时针滴答,昭示生命的落幕;每一个场景结束以半明半暗的特写淡出,特写是本片最凸显特征的手法,以一种近乎压迫的体式格局去凝视或倾听,然而整部电影中缄默沉静才是最大的主宰,沟通往往被阻碍于单向的静默,仅有的一场姐妹哭诉拥抱也以消音处置惩罚,并在结尾点明其虚伪,人物极少同框,多以特写直面镜头。“幕间”的私语每一个人是无法言说秘密的泄露(暗含章节结构),绝望的呼叫招呼听来毛骨悚然,这种刻骨的冷漠吞噬亲情和拥抱,让每一个人都言语无味,人人都在孤岛上或呼叫招呼或细语;死亡的极重繁重呼吸透过银幕,直抵心灵恐惧深渊,在死亡面前我们都彻彻底底的孤独;复活场景想起《词语》。
1.呼叫招呼是恐惧还是虚伪的揭露,细语是亲昵亦是隐藏的伪善;2.呼叫招呼是真心真性情的流露,细语是刻意是温馨的表达;3.隔阂太深太长久,即便红色的血停止流动亦是无法消除;4.温馨时刻的画面出目下当今死人的日记里,甚是庸人句读之...
不说那么多,我只想说两点:1). 这片子基本上就是在写我 2).我要重新做人了
玛丽亚,越是得到,越要更多;卡琳,越是得不到,越要封闭自己;艾格里斯,越是空空如也,越拥抱全球的美好;安娜,越是付出,越是倾其所有。但最后,美好的总是把世界拱手让给冷漠自私的。
一部让人不敢标识表记标帜的电影。真的可以看懂吗?多么私人化的东西。基本可以当恐怖片看。猩红之外就是一片雪白和漆黑。情节空洞到了基本不让人留下任何印象的地步,但特写里人脸上种种无法辨识的复杂情绪足以让人永世不忘。死人复活、表达无能和装腔作势,或生或死都是阴冷和抛弃。伯格曼…
有时,我们以为陪伴着匆匆步履的是彩虹,眨眼之间就变成了梦魇。
电影作品里,女性自戕的镜头何其多。(《钢琴教师》《钛》《漂流欲室》都有这样的镜头)各种刀片利器硬物割破或者捅伤阴道的屈指可数。很少看到男人自伤阳具的。女人的行为会被解读成为一种反抗,毁灭了女性的特征意味着洗心革面。阴道作为生命之路,万物之源,却是懦弱的体现。对应的勃起的阴茎,是当之无愧的权力与职位地方的象征。反观男人,如果出现了伤害自己的阳物的内容,那就是信念希望的毁灭,是残缺与绝望。这算不算一种已经屡见不鲜的男性凝视?
把心慢慢撕开的声音么?
伯格曼近乎自然主义地描写了晚期癌症病人在衰弱和剧痛中一步步走向生命的终结,为此他必须用唯美的画面和鲜艳的色彩来加以调和,才不至于让人彻底堕入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绝望。
1.几种阐释路径:宗教寓言、女权主义、疾病隐喻、精神分析。2.红色的封闭空间——三姐妹诞自同一子宫。3.四具女体构成两组对立:缺乏母爱的消瘦/宛若圣母的丰腴、袒胸色诱的纵欲/自残下体的禁欲。
(长文→https://movie.douban/review/9116447/)扮演三姐妹的女人,伴随了伯格曼戏里戏外多少年!在这个冷得瘆人的空间里,大片大片的红反像血盆大口,或者血,追捕,又淹没了每一个还没有窒息的喉咙。再浓艳,都是腥冷,姐妹间那种和美假象,一旦崩塌,彼此都刻不容缓撕下面具耀武扬威。一个阶级的冷,又更显另一阶级的亲善,且安娜的宗教意味甚浓。
看前半段覺得結構十分奇怪 全部讀完之後算是理解了 真真把“貴族”婦女的冷漠和空虛刻畫的深入骨髓 勞動人民安娜/瑪利亞神馬的...不是 你說吧 有些老頭子這一輩子把女人研究這麼透干什麽玩意...有點想打遊戲跟補大河劇了...
三姐妹,室内剧,红色的意义。伯格曼式特写下的细节:痛苦,撕心裂肺,隔阂与祈祷,回忆。终极问题的回答。可惜年华逝水,旧日时光不可重来。
红色转场,暖如子宫。特写的面目面貌
美学无以复加,内容令人崩溃
和好的愿望太过遥远,她们想摆脱生活的阴影,重新拉近彼此的心,却发现隔膜似乎不可打破
歇斯底里的呼叫招呼,人生或深或浅太多苦痛;低如蚊呐的细语,生活或明或暗太多秘密。每一年家庭聚会,此刻最孤独,成为最无关紧要的孩子,想呼叫招呼却呜咽无声;每次情人幽会,此时最焦灼,成为最卑微如土的存在,想细语却痛哭失声。我们出自于同一具子宫,却彼此疏离冷漠。如何让人笃信,这世上还有亲密关系。
每次重看感触感染到的恐惧都在加深。伯格曼分而析之的冷静几近残忍,但终成“完美”的回溯才更让人毛骨悚然,尤其是当意想到唯一无私的女仆安娜亦不过是与三姐妹无异的残片而已时。当然,谁又能说这不是他对人性的宽容。Cries turned into whispers and whispers into cries. Nobody hears, but we get by.
阿尔莫多瓦的高跟鞋,也处置惩罚女人之间的感情和关系,比起伯格曼的细腻,就差太远了。
于是,所有的呼叫招呼与耳语都渐渐远去。(All the cries and whispers fade away.)伯格曼的红。如果不是最敏感的导演,怎么能感触感染到人与人之间最细微的冷漠。
伯格曼第一部彩色片,以红色转场,除了红就是曲直短长,最后才有印象派似的蓝绿油彩出现…寻找母亲的自述想到了我与地坛,医生分析玛丽亚的脸,“我俩如此相像”,伯格曼对特写和假面的执念…呼叫招呼与细语,一惊一乍,脆弱与狂暴交替往复,很伯格曼,也很人生;又是丽芙·乌曼的独白,这次是背靠背说出对亲密的渴求;两姐妹对话倾诉时观众听不见,只有大提琴的低语,所以紧接着“活”过来的艾格尼丝请求姐妹们的陪伴却无果…安娜比玛丽亚更玛丽亚,却只被说想扮大好人,因为驱逐她,这个家族将相形见绌…安娜读着日记里的回忆,她们也有过亲近的时光…像秋日奏鸣曲的前传?比较着看,本片的希望在回忆里,而秋日的希望在未来,不谋而合的是,希望都在爱的微火里…
把人性的虚假、冷漠、疏离、脆弱等一层一层的剥给你看,赤身露体尽收眼底。试图改善,发现本性如此别假面了;你不爱我,那我伤害自己更伤害你。伯格曼总是在片尾留下一丁点看似美好画面,但我觉得更残酷,不是黑甜乡就是回忆设想,终究不是现实。他给你打了一束光,可是我背对着它已经走完了一生。
大量无声的空白,直面镜头的面目面貌。铺满整个画面的红色,既像蓬勃的生长又像死亡的切近亲近。然后就剩下黑色与白色,白色如秋日开阔爽朗,黑色如冬日肃穆。死亡切近亲近时看清了爱的样子容貌。对欲望感到恐惧,宁愿自我鞭挞也要抑制欲望;对自我感到沉迷,恣情于自己的情感中。而真正相守的,其实最无所求。随意率性挑出一小段加以丰富都可以拍出一部足够动人的电影,但导演没有。他选择了让观众自己去感触感染。
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红色是最冷漠的颜色。艺术是如此的反直觉。影片内容还是伯格曼的老调重弹:亲情的疏离、婚姻的虚伪、信仰的质疑……但是只要有安德森、图林、乌曼同场飙戏,再拍多少遍都看不厌。
伯格曼总是把小家子气拍得堂皇,都是些惯出病来的人,找个丽芙这样的美女来演,把控一下画面色彩,放慢行进的节奏,充斥肢体语言,他就这几招花架子,有什么呀?没有任何思想上的启示或情感上的共鸣,充其量形式高档一点的荷尔蒙大杂烩。
伯格曼第一部彩色片,不克不及不想到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用红色转场,压抑、悲怆。每一个人的脸庞在光影流转下显示出语重心长的模样形状。将弱叙事文本挖掘出史无前例的心灵深度,呈现体式格局依然是超越现实主义的。最后一场戏最安静,四人在花园小径上散步、荡秋千,却给电影全部的情感力量制造了一个出口。
换做博格曼来写[三姐妹],就会是[呼叫招呼与细语]的样子。这部不相上下的杰尴尬刁难于人生一世的看法是如此悲观,它认为人的幸福增不克不及以一瞬,而永恒的则是孤寂和谎言、苦痛与折磨。每一个角色都过着两重生活,希冀的那个世界永远没人能把它带进现实,无论她们细语或是呼号。博格曼对这种孤独报以悲悯的一瞥。
#BJIFF2018#通篇人脸大特写屡屡打破第四面墙,从第一个凝视入手下手便沦陷,她们痛苦呼叫招呼我便哀恸凝噎,她们谵妄细语我便满心抓挠如蚁啮,画面的压迫、声音的共振至臻完美地完成情绪的喷薄,于红色-绿色、室内-室外对比中照见现实-回忆、痛苦-美好的矛盾,整饬中有流转。
这是大师伯格曼40年前的作品。爱不是语言,语言都是谎言,爱是触摸和拥抱,被病痛折磨的人更渴望这样的爱。虽然不理解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造就了这样凉飕飕的一群变态人(只有女仆安妮是个正常人),但能理解想摆脱孤独对彼此爱和彼此了解充满渴望的内心。
红色可以是充满蓬勃生气希望的,可以是充满血腥戾气的,可以是阴森陈腐的……而在伯格曼的片中,红色却是如此的压抑,充斥着疏离与隔阂。看似是精美浮华的外壳,内里就像卡琳用碎玻璃碴刺入的阝月道一样平常腐烂破败。数年后的《秋日奏鸣曲》与本片有殊途同归之妙。影片最悲哀的地方便是一小我私家企图在一群没有爱的人们中追求爱。
本应戏剧张力十足的故事,却在伯格曼沉静的镜头语言冷处置惩罚之下,而让我观影时颇感闷意。—— 呼叫招呼有时过于频繁而听得有些难听逆耳,细语虽然绵绵不绝却少有入心之句。—— 庆幸自己此生能如此爱电影,只是再怎么博爱的我也无法爱/喜欢上所有公认的佳作!就如同爱一小我私家,你无法爱/喜欢他(爱自己)的全部!
4.5. 一边看一边在想,伯格曼的红跟小津、基耶的红,真是不一样;诱惑、残酷、爱、猜疑、自虐、腹黑、拒绝、接受、包容、虚伪…… 好喜欢Anna这个角色,希望她幸福。2015.5.30. 最爱结尾那一刻。2018.6.21 姐妹,多么可怕的组合。大银幕完美到流泪不止。2021.2.4. 最后呼叫招呼与细语都消失了。
Copyright © 2025 - 播渡影视【idc.bodu.cc】 - All Rights Reserved - 粤ICP备10215534号-2
观看部分外语对白(如英语、美语、日语、韩语、泰语等)的影视节目对口语发音和口语培训有较好的效果,可以一定程度的训练听力和发音